人才培养
一、领域基本信息
领域名称 |
自主智能交通 |
牵头学院 |
交通学院 |
合作学院 |
汽车学院、电信学院 |
覆盖工程专业类别 |
¨资源与环境 ¨土木水利 ¨机械 ¨能源动力 ¨材料与化工 þ电子信息 ¨生物与医药 þ交通运输 ¨建筑 ¨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 ¨工业工程与管理 |
关联ZZB急需领域 |
¨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设备 ¨半导体 þ关键软件 ¨网络安全 þ人工智能 þ智慧能源 þ新材料 ¨先进试验测试 þ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二、研究方向及合作单位
研究方向 |
一、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1:自主智能交通系统感知与通信-电信刘富强 通过车辆以及路侧单元设备采集的交通数据的感知、获取和处理实现车载与路侧环境感知,通过5G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实现车辆本身与交通系统其他元素的快速互联互通。 研究方向2: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维养-凌建明/钱劲松 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规划与建设智能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交通大数据深度挖掘,制订智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方案。 研究方向3:自主智能载运工具协同与控制-孙剑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高铁、轨道等载运工具的协同与控制,实现交通冲突的消解和交通效率的提升。 研究方向4:自主智能交通系统设计与管控-马万经/邢莹莹 为多模式交通系统管控、智慧出行服务的应用提供数据与方法支持,协助决策部门更好地设计智慧交通系统,制定智慧交通系统运维与运营政策,实现城市高效能、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合作单位情况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于2022年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重点建设任务为“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建设至今,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试点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构建了集道路设计教育、道路安全实验、道路产业实践于一体的智慧交通道路安全实训平台,为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道路交通建设卓越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浙江交投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共建“同济大学-浙高建‘建设管理’产学研中心”,顺应当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趋势,结合“交通强国”国家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智慧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对接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方面,试点依托长江隧桥、虹桥机场、港珠澳大桥等超大型工程的特色实践基地,将企业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塑造产教联动的可持续发展态势,服务学生实践需求。 2023年5月,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联合40余家智能交通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成立“自主智能交通产教融合创新创业联盟”,围绕推动自主智能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凝聚各方力量,将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镇打造成人才培养实地开放实验室(living lab)。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为联盟首届轮值理事长单位,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电科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副理事长单位,百度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40家智能交通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为联盟理事单位。联盟作为对接国家部委、省、市、区相关部门以及企业间沟通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协调产学研创合作,促进信息共享,规范市场秩序,推动自主智能交通产业的创新与创业,促进产业发展。
图 自主智能交通产教融合创新创业联盟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面向我国复杂交通环境,联合华为等提出基于边缘计算的多模式车路云一体化体系架构,自主研发了车路协同的实时时空感知技术,构建国内领先的车联网通信车路协同创新验证平台。为上汽、北汽等 10 余家车企提供智能网联汽车功能与性能的验证服务,并为华为、大唐等企业提供 C-V2X 协议测试服务。联合上汽首次在洋山港实现了集卡编队自动驾驶、5G 辅助的远程驾驶,助力洋山港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港口。在广东省科技厅项目支持下,为广州和深圳的智能驾驶L4 级应用示范提供技术支撑。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自主研发产业化宽带信道特征分析和模型构建标准工具,首创 5G 主被动联合信道测量平台和大规模虚拟阵列信道测量系统,长期服务于华为、中兴通讯等著名企业,为5G系统设计与优化提供完备的物理层支撑,为产业应用提供全波段毫米波信道、高铁信道、Massive MIMO 信道等传播模型。研究成果写入 ITU-R P.1411-5 标准和 3GPP TR36.777 标准,获授权国际专利10项,连续多年获得“华为合作优秀奖”,在国内外学术界与产业界形成重要影响力。学院和上海闻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同济-闻泰空间信息联合实验室”。双方将围绕空间信息和通讯半导体技术研发、新一代UWB定位、蓝牙定位和多源融合定位技术、基于位置的区块链疫情排查技术以及5G通导一体位置服务技术等领域展开合作。 |
合作政府部门 或合作企业 |
立足工程类专业学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和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实验室、共建实训基地、校企项目合作、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构建多方位、全过程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开展合作的企业包括: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电科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百度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顺丰科技有限公司、盖世汽车、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强生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智能汽车融合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上海智能交通有限公司、浙江交投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技术中心、上海铁路局等。 |
产教融合基地 |
申报并建设示范性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引领类):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卡斯柯信号信号有限公司、上海泽高电子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东航技术应用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等。 |
三、领域培养特色
1. 领域建设背景 |
|||||||||||||||||||||||||||||||||||||||||||||
伴随以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交通系统也逐渐向较少人员参与(智能化)或无人参与(自主化)的方向进化,应用以自主式交通系统(ATS)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架构已成为全球共识。自主智能交通涉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精准感知、现代通信、智能控制、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前沿技术,突破自主智能交通领域关键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了交通本身,而且以智能化、网联化为应用场景将带动新兴技术研发,将对未来汽车、信息等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自主智能交通是交通、汽车等运载工具、信息与通信工程、人工智能等多个行业的交汇点,开展自主智能交通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弥补交通领域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缺口,适应未来交通行业发展需求。因此,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设立跨学科的自主智能交通项目制人才培养机制,以项目制的新模式开展多学科复合交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培养应用型、高层次、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
|||||||||||||||||||||||||||||||||||||||||||||
2.培养特色 |
|||||||||||||||||||||||||||||||||||||||||||||
1.产教融合课程:构建卓越工程师“四共四通”联合培养机制,建设产教融合示范课程
2.专业实践模式:课程学习完成后,每位研究生将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六个月以上的专业实践训练,开展高水平的自主智能交通相关技术研究,联合攻关重大、重点相关项目。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完成专业实践训练,并得到企业认可,方可完成专业实践训练环节。 3.企业实习:可由导师指派到合作企业,也可由学生自主落实实习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