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人才培养领域  >  智能制造

一、项目背景

智能制造是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服务和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为全球的工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通过机械工程、控制工程、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智能制造培养,将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成长为可迎接未来领域挑战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设立跨学科的智能制造项目制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专业知识复合型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并付诸实践检验,也是培养智能制造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实践。项目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智能制造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培养和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

二、项目特点

本项目智能制造领域的实际需求,聚焦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建设机器人等行业,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重点培养掌握人工智能2.0与设计、加工、装配、运维等深度融合的高级技术人才。以项目制的新模式开展多学科复合交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向智能制造互联产品、智能制造使能工具、智能制造单元/车间/工厂/行业及制造云等的智能制造产业,培养智能设计、智能传感与检测、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和智能运维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的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设计学领域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项目将构建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企业战略合作网络”,以共同制定智能制造和智能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为纽带,通过共建研发实验室、共建专业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同推进技术创新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项目以“共同招生、共同选题、共同培养、共享成果”实现“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校企协同建设机制,开展面向国家重大工程技术与前沿问题的专业研究生培养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

三、项目培养特色

1.课程培养:专业课程体现工艺装备、制造系统、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交叉,每门专业课程邀请至少一位行(企)业专家参与共建;重视创新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方法类)、智能制造前沿技术(技术前沿类)、智能制造实训(实践实验类)等三类课程。

2.项目实践:课程学习完成后,每位研究生将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六个月以上的专业实践训练,开展高水平的智能制造、智能工程机械等关键技术和工程化技术研究,联合攻关重大、重点智能制造相关项目。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完成专业实践训练,并得到企业认可,方可完成专业实践训练环节。

3.企业实习:半年。可由导师指派到合作企业,也可由学生自主落实实习单位。

4.跨学科交流协作。与机械、车辆、设计学、人工智能、控制工程等不同学科的优秀同学共同生活、学习和工作,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完成智能制造领域的实际工程项目。

四、项目合作企业简介

立足工程类专业学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和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实验室、共建创新实践基地、校企项目合作、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构建多方位、全过程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开展合作的企业包括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和知名企业。

五、项目研究方向及导师团队简介

研究方向一:智能制造工艺与装备

研究方向二:智能建设机器人与智能工程机械

研究方向三:智能制造系统

研究方向四:无人驾驶工程机械

导师团队:由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汽车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设计创意学院的导师和产业界专家组成。导师团队包括国内知名专家、龙头企业的行业专家组成,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重大工程项目经历,发挥传授前沿知识、方法以及从业经验的作用。

导师团队拥有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拥有教育部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建设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部同济大学环卫机械研究所等省部级平台,共建上海市数字光学前沿科学基地和上海建筑机械安全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同济大学-西门子机电控制实验室等20余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的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承办《中国工程机械学报》,能够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培养条件和实践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