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一、领域基本信息
领域名称 |
绿色生态环境与碳中和 |
牵头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合作学院 |
同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汽车、建筑 |
覆盖工程专业类别 |
■资源与环境 ■土木水利 ¨机械 ■能源动力 ¨材料与化工 ¨电子信息 ¨生物与医药 ¨交通运输 ■建筑 ■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 ■工业工程与管理 |
关联ZZB急需领域 |
■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设备 ¨半导体 ¨关键软件 ¨网络安全 ■人工智能 ■智慧能源 ¨新材料 ■先进试验测试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二、研究方向及合作单位
研究方向 |
研究方向一:智慧可持续水系统 研究方向二:绿色低碳环保技术 研究方向三:资源再生循环利用 研究方向四:碳减排与CCUS技术 研究方向五:区域及行业低碳转型 研究方向六:气候应对与碳汇金融 |
合作政府部门 或合作企业 |
国家林业草原局 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 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医药集团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福州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无锡水务集团 |
产教融合基地 |
(三峡集团)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苏州市河道管理处 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泓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青浦自来水有限公司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 同济大学-上海管丽产教融合创新实习实践基地 同济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六安基地 同济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屯昌基地 |
三、领域培养特色
1. 领域建设背景 |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实现这一目标需突破绿色生态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碳捕集利用、工业低碳转型等关键领域,而人才短缺是制约发展的核心瓶颈。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加快绿色低碳学科建设,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并通过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平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在新能源、储能、碳管理等领域人才缺口显著,亟需整合环境科学、能源工程、经济管理等多学科资源,构建跨领域协同创新育人体系。本项目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双导师制、教学资源共建、学术竞赛训练、企业实习等多元模式,为国家绿色生态环境及“双碳”领域输送兼具技术创新与战略思维的高端人才,助力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经济转型。 |
2.培养特色 |
1. 产教融合课程 探索建立“跨学科、多主体、全场景”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整合环境学科、能源工程、经济管理、电子信息等多学科资源,联合龙头企业开发“低碳发展与环境生态前沿进展”“资源与环境工程案例分析”“碳市场与绿色金融”等核心课程。课程以真实产业问题为导向,通过校企双师联合授课模式,将企业技术规范与学科理论深度融合,围绕工业低碳转型、新能源技术应用等方向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技术研发、政策设计、市场机制的协同创新能力。 2. 创新创业竞赛训练 探索研究生学科竞赛同步提升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模式,举办包括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AI+创新实践能力大赛、全国研究生环境论坛、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全国环境研究生“1+1+1”云端讲堂、上海市环境与生态高峰学科国际大师讲堂、上海市“汇创青春” 环境设计创意作品展、北控水务杯创新大赛与创投大赛,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等,鼓励校企导师共同参与出题、评审,推进优秀研究成果落地应用。 3. 专业实践攻关 以“企业揭榜挂帅”项目制为核心,与合作企业联合发布碳中和领域真实技术攻关课题,学生团队需在限定周期内完成从方案设计、技术验证到成本核算的全流程实践。通过“实验室模拟-中试验证-产线落地”三级培养链条,确保技术方案兼具科学性与产业化可行性,推动学生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性解决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