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人才培养领域 > 飞行器力学与控制工程
人才培养
一、项目背景
航空航天科技是世界发达国家竞相角逐的重要战略领域。我国已将航空航天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纳入“十四五”重点发展规划。上海市也将建设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和技术高地作为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将民用航空产业作为重要发展领域,并提出了2035年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用航空产业中心和协同长三角建设形成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安全性、经济性、机动性、超音速等是飞行器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决定飞行器研制成功与否的关键。上述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结构材料、气动、控制和适航等飞行器力学与控制领域基础科学与工程挑战性问题的有效突破。特别是我国民机起步较晚,在上述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立足服务国家航空航天重大战略,依托上海民机研制产业发展优势基础和集聚优势,设立飞行器力学与控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将为我国飞行器研制和发展提供重要技术和人才储备,特别是对于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我国飞行器研制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特点
本项目依托航宇、力学、机械、电信等学科及其交叉,结合上海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需求,利用力学、航宇和控制对于国家重大工程的重要支撑作用的特点,建设国内一流的飞行器力学与控制研究生培养班。通过优化国际、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适应人才发展的遴选机制和长期协同导师制,形成品牌化高端人才培养项目。
将创新培养模式,面向企业需求与飞行器研制领域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掌握相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为解决当前我国航空航天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我国飞行器研制自主可控贡献同济力量。
三、项目培养特色
1.课程培养:以项目为桥梁和纽带,落实多元联合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飞行器研制的具体需求,培养具有发现问题、开放性思维、思辨和批判能力的科学家。本项目在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以四个培养方向为脉络建立特色课程群,突出项目和问题导向,根据工程需求增设相关特色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企业导师深入参与相关课程建设。
2.项目实践:项目研究生将在校企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当前飞行器力学与控制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趋势进行选题,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技术难题。培养过程中,研究生需要在企业挂职培养,包含依托于产教融合的集中式专业实践过程,期间参加至少1项企业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研究,毕业论文及要求必须有明确的产业导向和应用。
3.国际交流:本项目与国际顶尖研究机构合作,集聚飞行器力学与控制学科领域内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发挥国际国内学科内核心领域研究基础和人才资源的联动优势,形成学科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交流新体系,组建飞行器力学与控制相关学科国际化研究团队,产生有影响力的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培养飞行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国际化一流人才。
四、项目合作企业简介
立足服务国家航空航天重大战略,依托上海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基础和集聚优势,搭建校企联合跨学科合作平台,建立研究生校企联合指导方案,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落地相关成果转化,实现产教统筹融合,推动创新成果在国家重要行业中的工程应用。
目前开展合作的企业包括: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五、项目研究方向及导师团队简介
研究方向一: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制造。主要开展面向制造的模块化并行设计、融合在线监测-修复的数字化制造、结构设计-制造仿真软件工程等研究。
研究方向二:飞行器结构适航技术。主要开展适航安全性验证技术、适航符合性设计与制造等研究。
研究方向三:飞行动力学与控制。主要开展泛在感知与飞行动力学、飞行安全与边界保护控制律设计等研究。
研究方向四:空气动力学与气动优化。主要开展层流减阻与动态控制、先进气动布局设计等研究。
导师团队: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导师和产业界高级专家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