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一、领域基本信息
领域名称 |
防灾应急人才专项 |
牵头学院 |
土木工程学院 |
合作学院 |
防灾研究所,医学院 |
覆盖工程专业类别 |
þ资源与环境 ■土木水利 ¨机械 ¨能源动力 ¨材料与化工 ¨电子信息 ■生物与医药 ¨交通运输 ¨建筑 ¨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 ¨工业工程与管理 |
关联ZZB急需领域 |
þ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设备 ¨半导体 ¨关键软件 ¨网络安全 ■人工智能 ¨智慧能源 ■新材料 ¨先进试验测试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二、研究方向及合作单位
研究方向 |
研究方向一:城市多灾害智慧防灾 研究方向二: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安全 研究方向三: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 |
合作政府部门 或合作企业 |
国家应急管理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应急局、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城投水务、中建基础设施公司等单位 |
产教融合基地 |
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引领)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创新引领)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融合突破) |
三、领域培养特色
1. 领域建设背景 |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多、分布广,70%以上城市、50%以上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高风险区,灾害发生频率高。据统计,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3000亿元,且人员伤亡与损失巨大。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灾害事件频发,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推进中面临的多种灾害系统性风险愈发严重,呈现非线性、连锁性和跨域性等特征,导致灾害升级演化,对超大城市治理形成严峻挑战。当前,严重的灾害破坏及损失,暴露出我国在防灾与应急方面存在短板和弱项,在提升基础设施防灾韧性的同时,亟需培养防灾减灾应急方面的专业人才。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当前,随着大数据的积累和人工智能的兴起,为复杂、极端和突发的灾害的防御和应急提供的新路径。然而,目前针对多种灾害条件下的城市韧性安全、智慧防灾与应急缺少系统的培养。因此,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设立跨学科的防灾应急人才培养专项,依托同济大学传统优势学科土木工程与人工智能结合,通过土木工程、物联网、人工智能、医学与应急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培养,系统构建防灾应急领域多学科交叉培养体系、专业课程、专业实践全链条培养机制与实践,为我国培养专业的防灾与应急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 本项目面向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迫切需求,聚焦智慧防灾与应急管理行业,以安全、韧性、智能为目标,以项目制的新模式开展多学科复合交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点培养具备灾害防御、应急管理、人工智能等综合知识和实战能力的防灾应急领域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 本专项将建构与政府、学校、企业多方深度合作形成“政校企战略合作网络”,共同制定防灾应急领域智能化、职业化、专业化、实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与标准体系。通过共商专业规划、共创培养模式、共建专业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评培养质量、共建实验平台与实训基地、共同推进技术创新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人才共有、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
2.培养特色 |
1. 课程培养:专业课程聚焦人工智能、灾害防御、应急管理等多学科交叉,每门专业课程邀请至少一位行(企)业专家参与共建;重视灾害学与灾害防御(基础知识类)、智能防灾(技术前沿类)、应急管理实训(实践实验类)等三大类课程。 2. 项目实践:课程学习完成后,每位研究生将进入政府部门、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六个月以上的专业实践训练,参与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方面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由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完成专业实践训练,共同开展实践评价,得到双方认可通过专业实践训练环节。 3. 企业实习:可由导师指派到政府部门、合作企业,也可由学生自主落实实习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