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一、项目背景
建筑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土木工程设计、建造、运维面临智能化转型。土木工程正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工艺装备、互联网及相关虚拟技术更加紧密的结合,形成智能建造技术。目前,智能建造人才数量和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智能建造专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领军型人才严重短缺,制约了我国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针对智能建造技术知识体系的特点和人才专业属性及培养模式,实施针对性的智能建造技术的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对智能建造专业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力度。
智能建造项目以土木工程为基础,与数学、计算力学、机械工程、信息技术、工程管理、建筑城规等学科进行深入交叉,构建设计、制造、运输、装配、运营、维护、拆除、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建造体系,形成包括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设施与防灾、智能运维与管理等技术体系。以同济大学为平台建构起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新型战略合作网络,打造具有显著学科交叉特点的智能建造人才培养模式。
二、项目特点
以工程结构及系统的全寿命期为时间维度,分为智能设计与规划、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设施与防灾、智能运维与管理,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现有建造技术全链条。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先进建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工业化建造和数字化建造的基础上,关注构件、部品、体系等物理系统在其全生命周期的立项、设计、制造、运输、装配、运维及服务等环节的建造活动;通过赛博空间的孪生模型进行信息感知与分析、数据挖掘与建模、状态评估与预判、智能优化与决策,从而实现建造对象自身以及建造过程、建造装备、建造系统的知识推理、智能传感和精准控制与执行。通过研发合作、共建实验室、共建研究基地、共建重点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同推进技术创新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项目培养特色
1.课程培养:在智能建造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土木工程学院联合数学、航力、建筑、管理、电信等相关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构建了包括智能计算、智能设计、智能建造、智能运维等多个复合交叉课程模块;根据新工科的教学特点,构建了智能建造教学实践平台。开设土木工程数据挖掘、土木工程机器人、智能建造解决方案等新课程。智能建造方向需跨方向必修土木工程领域其他方向的案例分析课程和选修土木工程领域其他方向的专业非学位课程,专业课程邀请至少一位行(企)业专家参与共建。
2.项目实践: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一般应在入学后至第2学年结束前完成专业实践。由行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完成专业实践,并得到企业认可方可完成专业实践环节。原则上要求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以达到申请参评工程师职称评审的基本条件。
四、项目合作企业简介
立足工程类专业学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和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实验室、共建实训基地、校企项目合作、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构建多方位、全过程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开展合作的企业包括: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
五、项目研究方向及导师团队简介
方向一:类脑计算与智能设计/规划理论及方法
方向二:多源传感及信息融合的智慧施工理论与技术
方向三:城市重要基础设施智能运维关键理论与技术
方向四:城市有机更新与建筑减碳
导师团队: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导师和产业界高级专家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