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人才培养领域  >  智能电动车辆

一、项目背景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地面运载工具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成为车辆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智能电动车辆将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车辆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提升,对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电动车辆借助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我们认为,通过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控制、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交叉培养,将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成长为可迎接未来领域挑战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设立跨学科的智能电动车辆项目制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专业知识复合型高层次车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并付诸实践检验,是培养智能电动车辆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实践。

二、项目特点

本项目面向智能电动车辆行业(企业)实际需求,聚焦智能电动车辆行业,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为主线,重点培养掌握自主与网联智能驾驶、车用新能源与动力、智能电动车辆设计、智能轨道车辆设计等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以项目制的新模式开展多学科复合交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集合优势学科交叉互补,面向智能电动车辆的“卡脖子”工程技术难题,重点培养智能网联车辆和新能源车辆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建构起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企业战略合作网络”,以共同制定智能网联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为纽带,通过共建研发实验室、共建专业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同推进技术创新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

三、项目培养特色

1.课程培养:专业课程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控制、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交叉,每门专业课程邀请至少一位行(企)业专家参与共建;重视创新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方法类)、智能电动车辆前沿技术(技术前沿类)、智能电动车辆实训(实践实验类)等三类课程。

2.项目实践:课程学习完成后,每位研究生将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六个月以上的专业实践训练,开展高水平的智能电动车辆相关技术研究,联合攻关重大、重点相关项目。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完成专业实践训练,并得到企业认可,方可完成专业实践训练环节。

3.企业实习:半年。可由导师指派到合作企业,也可由学生自主落实实习单位。


四、项目合作企业简介

立足工程类专业学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和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实验室、共建实训基地、校企项目合作、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构建多方位、全过程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开展合作的企业包括: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蔚来汽车、上海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中车等。


五、项目研究方向及导师团队简介

研究方向一:自主与网联智能驾驶

研究方向二:车用新能源与动力

研究方向三:智能电动车辆设计

研究方向四:智能轨道车辆设计

导师团队: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导师和产业界高级专家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