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art 01同济大学医学院简介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德文医学堂”,是同济大学的前身,也是同济医学专业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布局调整中,医学院整体迁出至武汉,但同济人医学情结至深,历经百年沧桑后,同济大学在新世纪之初重建医学。经过快速发展,同济大学医学学科的整体水平已跻身全国医学院校前10%。2022年,同济大学入选教育部直属优质医学院校名单(全国18所、上海3所)。目前,医学院拥有11家附属医院和20余家教学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基地,临床教学资源丰富,拥有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胸外科、消化内科、产科、职业病科、呼吸科、中医科、急诊医学、临床护理专业和血液科)和一批上海市重点学(专)科和临床医学中心。

Part 02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点简介

2022年10月,同济大学获批“生物与医药”(代码0860)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点。基于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课题或工程技术研究合作开发项目,有效提高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国际化沟通能力。同年入选“生物医疗器械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设备工程类专业学位包括“生物技术与工程”、“生物材料”、“制药工程”、“诊疗装备”和“康复工程”五大方向。围绕专项人才培养,同济大学举全校之力,秉承“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新时代文化精神,本着“医科牵引,理工支撑”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托同济“医-工-理”等相关优势学科和国际先进的科研平台,组织优秀师资力量,与企业强强联合,快速形成合力,发挥优势,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机制和协同育人模式,紧密围绕国家急需人才需求,全力以赴做好工程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生物医疗器械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工作,并且与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共享资源。

Part 03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设备各研究方向负责人简介

王平(生物与医药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生物与医药学位教指委主任

研究方向:生物技术与工程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等。

王平教授多年来从事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与靶向研究,目前借助全基因组筛选及多组学技术,1)解析肿瘤细胞营养感应机制,研究营养代谢紊乱对肿瘤细胞命运的调控,如铁死亡等,并开发干预策略;2)通过研究肿瘤细胞与微环境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解析肿瘤逃逸免疫调控机制,开发微环境重塑新策略及干预手段;3)解析肿瘤微环境受机体宏环境调控机制,开发精准饮食治疗肿瘤新策略。

以通讯作者先后在Cancer Cell、Molecular Cell、J Exp. Med.、Nature Communications、Developmental Cell等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0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校院级项目等30余项。

联系方式:wangp@tongji.edu.cn

张海军教授照片

张海军,同济大学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优秀博士后导师

研究方向:生物材料,生物医学工程

担任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当选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等称号。

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及临床转化研究,牵头建立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部级平台6个;以首席专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工业强基工程、国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1项,省级重大创新工程等省 部级科研项目21项,获得支持研发经费近2亿元。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Energy、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入选高被引论文;申报专利300余项,主编参编学术专著6部,起草行业标准8项。担任《柳叶刀》等顶级学术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zhanghaijun@tongji.edu.cn

1f5442af37aed74cb43f4f4688df276

姜远英,同济大学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制药工程

同济大学医学院药学院(筹)院长。主要从事抗真菌药物和真菌耐药机制研究。曾任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院长、上海医药集团副总裁(负责研发),曾先后主持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课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等,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上海市领军人才。

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0多篇,获得专利授权20多项,实现成果转化4项,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是全国统编教材“临床药物治疗学(第1、2、3、4、5版)”主编,主编出版“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兼任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等编委,中国真菌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委会副主委。

联系方式:13761571578@163.com

王培军教授

王培军,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诊疗装备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觉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各项政策、方针、政策。从事医学影像学临床工作41年,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功能及分子影像新技术临床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深厚的造诣。王培军教授在教书育人方面责任心强,作为影像系、教研室主任和影像学位点负责人,承担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研究生及留学生课堂教学任务,每年指导5-15名学生撰写综述、做课题研究、撰写毕业论文,累计培养了国内外硕、博士研究生122名,荣获同济大学“教学名师”、同济医学院“泰禾卓越医学教育奖”、“十佳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学术方面,以项目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7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上海市重大研究项目3项、上海市重点研究项目7项等省部级及以上研究课题共29项。以第一完成人荣获“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中华医学奖、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计1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技论文627篇,其中SCI论文95篇。获得专利9项。主编著作16部(含教材7部)、副主编著作17部。王培军教授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与知名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及合作基础,特推荐为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点导师。

联系方式:tongjipjwang@vip.sina.com

5cdf632cf7082ca2737907538b4e91e

靳令经,同济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康复工程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运动障碍相关疾病及神经康复新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6项。

主编或联合主编著作6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Struct Mol Biol》、《PNAS》、《Movement Disorder》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2篇,其中SCI文章51篇,执笔或参与各类指南共识发表14篇,获国家专利29项,转化3项;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新百人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等人才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康复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各1项。靳令经教授是康复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医工交叉学科建设经验,特推荐为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点导师,并担任康复工程方向带头人。

联系方式:lingjingjin@163.com